依托著現代化學與紡織工藝,讓原本市場價格僅有每噸0.8萬元的海帶搖身一變成為市價每噸240萬元的海洋醫用紗布。身價激增300倍,海帶從海產品中的“平民”變成了海洋界的“大腕”,這就是科技創新帶來的巨大作用。
日前,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《關于公布泰山學者藍色產業計劃專家名單的通知》,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“明月集團”)海洋高分子領域技術顧問秦益民入選了該名單。據了解,秦益民的團隊以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化為目標,主要開發研究海洋醫用輔料、創面用敷料以及體內植入材料。
在談到為何要組建團隊發展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時,秦益民告訴記者:“中國的海藻產業還處于傳統的加工階段,在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方面滯后于國外。舉個例子,英國在創面用敷料領域的研究始于1981年,早了中國20多年,英國一家企業一年就能生產70噸創面用敷料,而現在中國全國一年產量還不到10噸。”“雖然我們發展滯后,但是我們的市場已經成熟了,現在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,快速發展海洋醫用材料,盡快縮小與世界的差距。”秦益民說道。
下一步,企業希望用3年的時間在明月集團內建成一條年產1000噸的醫藥級海藻酸鹽生產線,并以該生產線為依托,打造國內首條海洋醫用輔料與創面用敷料的生產線。“現在國外在這個領域的壟斷還是太厲害,我們要通過這些科技手段來打破國外壟斷,形成中國自己的海洋醫用材料品牌。”秦益民表示。
明月集團董事長張國防表示,科技創新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。“1噸海帶的市場價為0.8萬元,提取加工成海藻酸鹽價值提升到1.6萬元,繼續加工成終端產品海藻酸鹽醫用敷料市場價值將達到240萬元,比海帶原價值提高了近300倍。不但有效減輕了病人的痛苦,還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。”張國防說。